文/体育周报记者 陈宇
CBA常规赛第37轮,青岛国信主场迎战浙江稠州的九游娱乐比赛进行到第三节还剩4分11秒,杨瀚森在低位接到传球,面对余嘉豪的防守,他没有选择强打,而是用一个逼真的转身假动作晃开空间,随后轻盈地向底线转身,小勾手命中,进球后的他没有怒吼,只是微微一笑,迅速回防,这一幕被场边的资深篮球评论员麦穗丰看在眼里,赛后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杨瀚森的松弛感很棒,他在享受比赛而不是苦大仇深卖力气。”
这句点评迅速引发了篮球圈的热议,在当今中国篮球界,年轻球员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期待,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,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招致铺天盖地的批评,在这样的环境下,杨瀚森所展现出的那种轻松自如的比赛态度,确实令人耳目一新。
麦穗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解释道:“我说的‘松弛感’不是指不认真打球,而是一种在高压环境下仍能保持头脑清醒、动作自然的状态,杨瀚森在场上不会因为一次失误而垂头丧气,也不会因为一次精彩进球而过度兴奋,他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情绪和心态,这让他能够更好地阅读比赛,做出更合理的判断。”
这种松弛感在昨晚的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面对联盟排名前列的浙江队,18岁的杨瀚森全场出战34分钟,拿下22分11篮板4助攻2盖帽的全面数据,更重要的是,他在关键时刻的沉着冷静令人印象深刻,比赛最后两分钟,青岛队落后1分,杨瀚森在挡拆后接到球,面对补防的球员,他没有强行出手,而是巧妙分球给底角空位的队友,帮助球队反超比分。
青岛队主帅刘维伟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也谈到了爱徒的表现:“瀚森最难得的是他的心理素质,这么大的年轻人,能在这种级别的比赛中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,确实少见,我从不要求球员在场上苦大仇深,篮球应该是一项让人快乐的运动。”
麦穗丰的点评中特意提到了“不是苦大仇深卖力气”,这似乎指向了中国篮球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现象——许多球员在场上表现得过分紧张,每个动作都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。
这种“苦大仇深”式的比赛态度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尤为明显,球员们眉头紧锁,每次失误都显得无比懊恼,每次得分后的庆祝也带着一种释放压力的呐喊而非享受比赛的喜悦,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过度紧张的状态会限制运动员的发挥,导致技术动作变形,决策能力下降。
前中国男篮国手、现任解说嘉宾的李克指导表示:“我们过去的训练体系过于强调‘刻苦’而忽略了‘巧练’,强调‘拼命’而忽略了‘享受’,最高水平的竞技体育需要的是举重若轻,而不是举轻若重,杨瀚森的这种松弛感应该是中国篮球新生代的发展方向。”
杨瀚森的松弛感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与他的成长环境和培养方式密切相关,据了解,杨瀚森来自一个篮球氛围浓厚的家庭,父母都是业余篮球爱好者,从小带他打球时就更注重培养兴趣而非成绩。
杨瀚森的启蒙教练王亮告诉记者:“我从瀚森10岁开始带他,当时就发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,其他孩子输了比赛会哭,会闹情绪,但他总是笑呵呵的,即使输了也会主动去找对手击掌,我不是说他不求上进,而是他能够正确看待胜负。”
青岛青年队的培养模式也值得称道,俱乐部总经理张北海介绍:“我们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,特别注重球员心理素质的培养,每周都会请心理专家来给年轻球员上课,教他们如何应对压力,如何保持平常心,我们还鼓励球员发展场外兴趣,瀚森就特别喜欢弹吉他,这其实也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。”
运动科学研究表明,适度的松弛感实际上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,美国运动心理学专家理查德·科恩在其著作《巅峰表现:心理学的角度》中指出:“当运动员处于适度放松的状态时,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,决策更快速,动作更协调,相反,过度紧张会导致视野变窄,思维僵化,动作僵硬。”
杨瀚森本赛季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,作为CBA一年级新生,他场均贡献15.2分、11.3个篮板、4.1次助攻和2.4次盖帽,投篮命中率高达55.3%,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关键时刻的数据——比赛最后5分钟分差5分以内的情况下,他的投篮命中率上升到61.2%,罚球命中率保持在81.5%,这充分说明了他越是关键时刻越放松的特点。
浙江队主帅王世龙在昨晚赛后感叹:“杨瀚森完全不像个第一年打CBA的球员,他太冷静了,很多年轻球员面对我们的全场紧逼都会慌乱,但他总能找到合适的出球路线,这种冷静与年龄不符。”
麦穗丰的点评之所以引发共鸣,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篮球的一个深层问题——我们是否过于强调“苦大仇深”式的努力,而忽略了篮球本质上的快乐与享受?
在中国篮球的历史上,我们不乏“拼命三郎”式的球员,他们用汗水和不懈奔跑赢得尊重,但这种风格在国际赛场上往往显得吃力不讨好,与现代篮球强调的空间、节奏和技巧相比,单纯依靠“卖力气”的打法已经越来越难以取胜。
篮球评论员苏群在其专栏中写道:“杨瀚森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篮球的新可能——一种将高度、技术、球商和心理素质完美结合的可能,最重要的是,他提醒我们篮球可以是快乐的,比赛是可以享受的。”
这种松弛感不仅适用于运动员,也适用于中国篮球的整个生态系统,从教练到管理层,从媒体到球迷,或许都应该学会更加平和地看待比赛胜负,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容错率。
随着CBA联赛进入收官阶段,杨瀚森已经基本锁定了本赛季的最佳新秀奖项,更令人期待的是,他很有可能入选新一届中国男篮集训队,甚至有机会站上更大的国际舞台。
对于未来,杨瀚森本人保持着那份特有的松弛感:“我没想太多,就是一场一场打,篮球对我来说是快乐,而不是负担,只要能继续享受比赛,我就很满足了。”
这种态度正是中国篮球所需要的,当我们的年轻球员能够真正享受比赛,而不是将篮球视为沉重负担时,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。
麦穗丰最后总结道:“杨瀚森的松弛感应该成为中国年轻球员的榜样,不是不努力,而是学会聪明地努力;不是不在乎,而是学会正确地看待胜负,中国篮球需要更多这种既能努力拼搏又能享受比赛的球员。”
或许,这就是中国篮球未来发展的方向——不再苦大仇深地卖力气,而是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松弛感,享受比赛,征服比赛。
评论